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全豁唐 827 — 8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 【介绍】: 唐僧。
泉州人俗姓柯
初游长安,后居鄂州岩头院。
僖宗光启间天下纷乱,全豁为地方武装所剽掠,责其供馈,不能,遂杀之。
僖宗赐谥清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7—886或887 俗姓柯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
出家于泉州灵泉寺
于长安西明寺受戒后,居保寿寺习《涅槃经》。
南归住余杭大慈山,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鉴
鄂州唐年山(一作唐宁山)创岩头院而居,世称岩头和尚
后遇盗而被害。
谥清严大师
祖堂集》卷七、《宋高僧》卷二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
祖堂集》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泉州柯氏。
少挺特。
器度宏伟。
清源谊公薙落。
长安西明寺照公
受具戒。
即往保寿寺习经律。
顷之偕雪峰存公
钦山邃公。
北造临济
临济归寂
乃谒仰山
才入门。
提起坐具云。
和尚
山欲举起拂子。
云不妨好手。
继参德山
提坐具上法堂。
徘徊瞻顾。
德山云作么。
咄之。
山云。
老僧过在什么处。
云。
两重公案。
遂下参堂。
山云。
者个阿师。
稍似个行脚人。
至来日上方丈问讯。
山云。
阇梨是昨日新到么。
云是。
山云。
什么处学得者虚头来。
云。
某甲终不自谩。
山云。
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一日入方丈。
侧身立问云。
是凡是圣。
山喝。
礼拜。
后有人举似洞山
山云。
若不是上座。
大难承当。
闻之乃曰。
洞山老人不识好恶。
错下名言。
我当时一手揖一手捺。
雪峰作饭头。
一日饭迟。
德山拓钵至法堂。
峰因晒炊巾。
见之云。
者老汉。
钟未鸣。
鼓未响。
拓钵向什么处去。
德山便归方丈。
峰举似
云。
大小德山不会末后句。
山闻即呼至问云。
汝不肯老僧那。
密启其意。
至来日上堂。
于僧堂前。
抚掌大笑云。
且喜老汉会末后句。
直是天下人无柰他何。
虽然如此。
也只得三年
雪峰钦山聚话次。
雪峰忽指一碗水
钦山云。
水清月现。
雪峰云。
水清月不现。
踢翻水碗而去。
雪峰同辞德山
山问甚么处去。
云。
暂辞和尚下山去。
山云。
子他后作么生。
云。
不敢孤负和尚
山云。
子凭何见。
有此说。
云。
智过于师。
方堪传授
智与师齐。
减师半德。
山云。
如是如是当善护持。
反庵于洞庭卧龙山
僧问。
无师之人还有出身处也无。
云。
声前古毳烂。
云堂堂来时如何。
云刺破眼。
问如何是祖师意。
云。
移取庐山来向汝道。
上堂。
谓诸徒云。
吾尝寻究涅槃经。
三两段文。
衲僧说话时。
有僧礼拜请举。
云。
第一段义道。
吾教意如伊字三点。
东方一点。
点开诸菩萨眼。
西方一点。
点断诸菩萨命根。
上方一点。
点著诸菩萨顶
第二段义道。
吾教意如摩醯首罗。
擘开面门。
竖亚一只眼。
第三段义道。
吾教意。
如涂毒鼓。
击一声。
远近闻者皆丧。
时小严上座出问云。
如何是涂毒鼓。
以两手按膝。
举身横亚云。
韩信临朝底。
光启初
唐年山。
凿岩置院。
号岩头
值天下大乱。
每语人曰。
我死要当大叫一声。
三年四月八日
贼群聚院中。
索供馈。
知事辈皆遁匿。
坐堂上。
贼挥突。
不为动。
乃剚刃其腹。
果大叫。
声闻数十里。
竟卒。
阇维获舍利以葬。
僖庙赐谥清严
塔号出尘。
南岳释玄泰撰碑颂德。
释全豁
俗姓柯氏
泉州人也。
少而挺秀。
器度宏远而疏略。
清源谊公为师。
长安西明寺照公
与受满足法。
即于左街保寿寺。
听寻经律决择纲宗。
垂成讲导。
振锡南指。
武陵德山
药病相应更无疑滞。
后居所邻洞庭
地曰卧龙。
乃筑室而投憩焉。
徒侣影随。
又居唐年山。
山有石岩巉崒。
立院号岩头欤。
凡所施用皆削繁总兀然而坐任众围绕。
曰汝何不思惟家中有多少事。
实于逆顺之境證得超越之相者。
值光启已来中原多事诸侯角立狂贼来剽掠。
众皆回避。
惟晏如。
贼责弗供馈。
忿怒俾挥刃之。
曾无惧色。
光启丁未岁夏四月八日
门人权葬。
葬后收焚之。
获舍利七七粒。
僖宗赐谥曰清严
塔号出尘。
葬事檀越田咏兄弟率财营构。
南岳释玄泰撰碑颂德。
提唱斗峻。
时号岩头法道。
难其领会焉。
系曰。
二师何临难无苟免乎。
通曰。
凡夫之难是菩萨之易。
经生累舍。
此乌悕哉。
安世高累累偿债。
去若拂尘业累才轻。
苦依身尽换坚固之体耳。
神仙或从刃殒者。
谓之剑解。
况其正修證果之人。
观待道理不以不令终为耻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全奯
泉州何氏子。
少礼青原谊公落发。
长安宝寿寺禀戒。
习经律诸部。
优游禅苑。
雪峰钦山为友。
杭州大慈山。
逦迤造于临济
属济归寂
乃谒仰山
后参德山。
执坐具上法堂瞻视。
山曰作么。
师便喝。
山曰。
老僧过在甚么处。
师曰。
两重公案。
乃下参堂。
山曰。
这个阿师。
稍似个行脚人。
至来日上问讯。
山曰。
阇黎是昨日新到否。
曰是。
山曰。
甚么处学得这虚头来。
师曰。
全奯终不自谩。
山曰。
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雪峰在德山。
作饭头。
一日饭迟。
德山擎钵下法堂。
峰晒饭巾次。
见德山。
乃曰。
钟未鸣。
鼓未响。
拓钵向甚么处去。
德山便归方丈。
峰举似师。
师曰。
大小德山。
未会末后句在。
山闻。
侍者唤师去问。
汝不肯老僧那。
师密启其意。
山乃休。
明日升堂。
果与寻常不同。
师至僧堂前。
拊掌大笑曰。
且喜堂头老汉。
会末后句。
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虽然也祇得三年活。
(山三年后果示灭)。
一日与雪峰钦山聚话。
峰蓦指一碗水
钦曰。
水清月现。
峰曰。
水清月不现。
师踢却水碗而去。
师住鄂州岩头
值沙汰。
于湖边作渡子。
两岸各挂一板。
有人过渡。
打板一下。
师曰。
阿谁。
或曰。
要过那边去。
师乃舞棹迎之。
一日因一婆。
抱一孩儿来。
乃曰。
呈桡舞棹即不问。
且道婆手中儿甚处得来。
师便打。
婆曰。
婆生七子。
六个不遇知音。
祇这一个也。
不消得。
便抛向水中。
师后庵于洞庭卧龙山
徒侣臻萃。
曰吾尝究涅槃经七八年。
睹三两段义。
衲僧说话。
又曰休休。
时有一僧出礼拜请师举
师曰。
吾教意。
如∴字三点
第一向东方下一点。
点开诸菩萨眼。
第二向西方下一点。
点诸菩萨命根。
第三向上方下一点。
点诸菩萨顶
此是第一段义。
又曰。
吾教意。
如摩醯首罗。
擘开面门。
竖亚一只眼。
此是第二段义。
又曰。
吾教意。
犹如涂毒鼓。
击一声。
远近闻者皆丧。
此是第三段义。
夹山下一僧。
石霜
才跨门。
便道不审。
霜曰。
不必阇黎
僧曰。
恁么则珍重。
又到师处。
如前道不审。
师嘘一嘘。
僧曰。
恁么则珍重方回步。
师曰。
虽是后生。
亦能管带
其僧归。
举似夹山
山上堂曰。
前日到岩头石霜底阿师。
出来如法举似前话。
其僧举了。
山曰。
大众还会么。
众无对。
山曰。
若无人道得。
山僧不惜两茎眉毛道去也。
乃曰。
石霜虽有杀人刀。
且无活人剑。
岩头亦有杀人刀。
亦有活人剑。
师与罗山卜塔基。
歇次。
山礼拜问曰。
和尚岂不是三十年前。
洞山而不肯洞山
师曰是。
又曰。
和尚岂不是嗣德山。
又不肯德山。
师曰是。
山曰不肯。
德山即不问。
祇如洞山
有何亏阙。
师良久曰。
洞山好佛。
祇是无光。
山礼拜。
师尝谓众曰。
老汉去时。
大吼一声了去。
唐光启之后。
中原盗起。
众皆避地。
师端居宴如也。
一日贼大至。
责以无供馈。
遂倳刃焉。
师神色自若。
大叫一声而终。
声闻数十里。
门人后焚之。
获舍利四十九粒。
众为起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乘隋末唐初 555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5—630 【介绍】: 隋唐时僧。
徐州彭城人俗姓刘
年十二出家。
词辩无滞,文义俱扬。
隋炀帝江都建慧日道场,延慧乘住之,号家僧
大业中四方馆仁王行道,敕慧乘为大讲主,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各数十遍。
唐初京师胜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彭城刘氏子。
其先出汉裔。
祖欣
梁直前将军琅邪太守
父雅。
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
少出家。
负重名。
陈任广陵大僧正
善成实论及大涅槃。
年十二即师事强。
服膺讲席。
十六白强。
听智嚼法师成实论。
杨都庄严寺
时有陈方继梁统
武帝尤崇尚教门。
屡阅仁王。
盛张斋席。
因获对御论义。
辞辨绝出伦辈。
上为眷眄。
四月八日
上又于寺义集。
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有法师
旧居开泰。
后入祇洹。
问曰。
为佛果出二谛外。
为二谛出佛果外。
质曰。
法师开泰
为开泰出法师
曰如鸳鸯不栖圊厕。
曰释提桓因不与鬼住。
曰鸠翅罗鸟。
不宿枯树。
曰大海不宿死尸。
皭时在座叹曰。
勍敌也。
其锋难当。
就上前。
脱所著天柱纳伽黎赏之。
由是声誉益起。
桂阳王
毛尚书
江仆射
等并伸敬慕。
隋初太尉晋王江都
建慧日道场。
奉教旨迁住仍蒙待以家僧之礼邀与入朝遇净影慧远于讲次。
谈论若倾注。
惊叹曰。
何物僧如此。
世岂复愈于此者乎。
盖未尝相识。
而创见之也。
归慧日。
益纵材辨。
寺之宿硕。
咸屈伏。
王闻之喜。
赏帛百缣。
隋高祖
将巡岱宗
驻跸伊洛。
诏遣江南关东大德。
登殿竖义。
应诏
答者靡抗。
上嗟异。
隋开皇十七年
出所积。
以金玉装饰香台一具。
施维扬永福寺
隋大业六年
诏诸郡。
别选三大德于东都四方馆
阐仁王经
仍诏充大讲主。
连三昼夜不卧。
驾幸张掖从之。
诏为高昌王曲氏。
开金光明。
曲以发布地。
升座。
八年上幸东都。
京师造七层木塔二。
荐皇考妣也。
因诏持舍利以葬。
俄而公卿士庶。
列树胜幢。
三十馀所。
兴善寺
迎佛灵骨。
禅定寺
演仁王经十二年
诏写龟兹国旃檀像于东都。
以赐郡国。
武德四年
国家初定天下。
诏谓凡乱地。
僧之是非。
难以分别。
于州县。
可置一寺。
寺留三十僧。
以示宽恩。
其馀壹从汰去。
上以洛阳天下之都会。
固非他处所得比拟。
然而虽有伪郑之变。
犹许二百馀僧。
住同华寺况尝被污。
而上素所钦向。
亦莫之问。
诏住胜光寺。
寺寔秦国功德也。
八年驾幸国学。
行释奠礼。
先是堂列三座。
拟叙三宗。
而儒杰释雄。
李之俊伟。
皆云合雾拥。
以快观听。
制曰。
老教孔教。
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
宜崇客礼。
其令老先之孔次之。
释又次之。
时乘受众所推挹。
已升座。
闻制不觉失色。
今上方在秦邸。
位居百僚上。
直视曰。
但敷帝德。
馀无所虑。
乃唱曰。
上天下地。
荣贵所资。
缘业所由。
必宗佛圣。
今将叙大致。
合具礼仪。
并合掌虔跪。
使师资据。
于是自皇储已下。
皆降席跪听。
则前赞帝德。
次述释宗。
后以二难。
双徵两教。
上加叹美。
顷之制问曰。
道士潘诞奏。
以为悉达太子
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
方得成佛。
是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
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曰体解大道。
发无上意。
外国语云。
阿耨菩提。
晋翻无上大道。
以此言之。
道大佛小。
亦可知矣。
对制。
其略曰。
聃生于周末佛出于周初。
计其世。
则二十许王
论其年则三百馀载。
岂有昭王时佛。
退求敬王时道乎。
向者道士李仲卿
所叙之道。
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虚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
不言周之老聃也。
三皇无聃。
五帝无聃。
而所谓道者
未尝无也。
关尹请著书。
窦后命兴学。
然后聃之道。
始行世。
而道非独指聃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夫阴阳且不可测其所生。
而又奚能生佛哉。
车胤云。
在己为德。
及物为道。
殷仲文曰。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论衡曰。
立身之谓德。
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
非必其人之霞服金冠玉圭朱履。
别号天尊
居大罗之上。
治玉京之中。
而独名大道者也。
贞观三年
于胜光寺。
舍利宝塔
像设庄严。
备诸神变。
并建方等道场。
昼夜六时。
行忏悔法以报圣上待遇之恩。
四年十月二十日
终于所住房。
春秋七十六。
门人道璋等。
奉遗命。
阇维于南山之谷口。
敛馀烬。
塔于胜光。
沙门法琳制碑文。
身历三朝。
政移六帝。
频婴宠顾。
履接纶音。
外则王公卿士。
内则妃后嫔姬。
皆禀戒香。
共申师礼。
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
各数十遍。
璋其族属之犹子也。
善呗赞。
职充都讲。
释慧乘
俗姓刘氏
徐州彭城人也。
其先炎汉之绪。
祖欣梁真前将军琅琊太守
父雅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
少出家。
陈任广陵大僧正
善闲成论及大涅槃。
年十二。
发心入道。
仍事强为师。
服膺论席备探精理。
十六启强曰。
离家千里。
犹名在家沙门也。
诸广游都郡疏诸耳目。
强从之。
便下杨都
庄严寺智㬭法师成实。
爰始具戒。
即预陈武帝仁王斋席。
对御论义词辩绝伦。
数千人中独回天眷。
至四月八日
陈主于庄严寺总令义集
当时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有一法师英侠自居擅名江左
旧住开泰后入祇洹。
乃问曰。
为佛果出二谛外。
二谛出佛果外。
质云。
法师开泰
为开泰出法师
彼曰。
如鸳鸯鸟不住圊厕。
应声曰。
释提桓因不与鬼住。
彼曰。
鸠翅罗鸟不栖枯树。
折云。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于时㬭公处座叹曰。
辩才无碍其锋难当者也。
躬于前赏天柱纳袈裟。
由是令响通振邻国斯传。
桂阳王尚书毛喜仆射江总等。
并申久敬咸慕德音。
属陈季道离隋风远扇。
太尉晋王江都建慧日道场。
遍询硕德。
奉旨延住。
仍号家僧
后从王入朝频蒙内见。
净影慧远
道声扬播。
由来不面。
因过值讲即申言论。
义高词丽声骇听徒。
顾曰。
何处僧唇舌陵人。
复岂逾此。
王闻之弥敬其词辩。
时慧日创立搜杨一化。
并号龙象咸问义门
既爰初盛集法轮肇驾。
王乃请尽心。
言论不有见尊致结。
既承资蓄纵辩无前。
折关陈款皆倾巢穴。
甚称王望
别赏帛百段。
高祖东巡岱宗銮驾伊洛。
敕遣江南僧与关东大德升殿竖义。
应旨首登。
命章对论。
巧问勃兴切并纷集。
纵横骆驿罔弗丧律亡图。
高祖目属称扬。
群英叹异。
开皇十七年
杨州永福寺
建香台一所。
庄饰金玉绝世罕俦。
晋王即位
弥相崇重。
随驾行幸无处不经。
大业六年
有敕郡别简三大德入东都
四方馆仁王行道。
别敕为大讲主。
三日三夜兴诸论道。
皆为折畅靡不冷然。
从驾张掖
蕃王毕至。
奉敕为高昌王曲氏讲金光明。
吐言清奇闻者叹咽。
曲布发于地。
践焉。
至八年在东都。
西京奉为二皇双建两塔七层木浮图。
又敕送舍利瘗于塔所时四方道俗百辟诸侯各出名珍。
兴善寺北天门道南。
树列胜场三十馀所。
高幢华盖接影浮空。
宝树香烟同云雾。
迎延灵骨至于禅定。
佥共请开仁王经
华俗士庶正道日登。
咸嘉赏赞。
十二年于东都图写龟兹国檀像。
举高丈六。
即是后秦罗什所负来者。
屡感祯瑞故用传持。
今在洛州净土寺
会隋室分崩唐皇御历。
武德四年扫定东夏
有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
州别一寺留三十僧。
馀者从俗。
上以洛阳大集名望者多。
奏请二百许僧住同华寺。
等五人敕住京室。
于时从伪郑词被牵连。
主上素承风问。
偏所顾属。
特蒙慰抚命住胜光。
秦国功德咸归此寺。
武德八年
岁居协洽。
驾幸国学将行释奠。
堂置三坐拟叙三宗。
众复乐推为导首。
时五都才学三教通人。
星布义筵云罗绮席。
天子下诏曰。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当尔之时相顾无色。
虽登坐情虑莫安。
今上时为秦王
躬临位席。
直视面目未曾回。
频降中使十数教云。
但述佛宗光敷德。
一无所虑。
既最末陈唱谛彻前通。
乃命宗云。
上天下地荣贵所资。
缘业有由必宗佛圣。
今将叙大致理具礼仪。
并合掌虔跪。
使师资有据。
声告才竟。
皇储以下爰逮群僚。
各下席䠒跪伫聆逸辩。
宣帝德云。
陛下巍巍堂堂。
若星中之月云云。
次述释宗。
后以二难双徵两教。
玄梯广布义网高张。
莫不蹑向风驰应机云涌。
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
群公拜手请从弘业
黄巾李仲卿
结舌无报。
博士祭酒等。
束体辕门。
慧日更明法云还布。
当又下诏问曰。
道士潘诞奏。
悉达太子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方得成佛。
是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外国语云阿耨菩提。
晋音翻之无上大道。
若以此验。
道大佛小。
于事可知。
报略云。
震旦之与天竺
犹环海之比麟洲。
聃乃周末始兴
佛是周初前出。
计其相去二十许王
论其所经三百馀载。
岂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时道乎句虚验实足可知也。
仲卿向叙。
道者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虚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
不言周时老聃也。
且五帝之前未闻有道。
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汉景已来方兴道学。
穷今讨古道者为谁。
案七藉九流。
经国之典。
宗师周易。
五运相生。
既辟两仪。
阴阳是判。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天地于事可明。
阴阳在生有验。
此理数然也。
不云有道先天地生。
道既莫测从何能生佛。
车胤云。
在己为德及物为道。
殷仲文云。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
论衡云。
立身之谓德。
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为若此矣。
卿所言道宁异是乎。
若异斯者不足归信。
岂有头戴金冠身被黄褐。
鬓垂素发手把玉璋。
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
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
山海之所未详。
史之所不载。
大罗既焉有之说。
玉京本亡是之谈。
言毕下座。
举朝属目。
此时独据词宗。
馀术无为而退。
一席杨扇万代舟航。
可尚可师立功立事。
近假叨幸之力。
庇护念之恩也。
贞观元年
以衔荷特命义须崇善
奉为圣上于胜光寺起舍利宝塔
像设庄严备诸神变。
并建方等道场。
日夜六时行坐三业。
贞观四年十月二十日
终于旧房。
春秋七十有六。
门人道璋先奉遗旨。
南山谷口焚之。
私敛馀灰还于胜光起塔。
沙门法琳为制碑文。
见于别集。
释蒙据道护法为心。
抚物恤穷弥留情曲。
而词辩无滞文义俱扬。
写送若流有逾宿诵。
此之一术殁后绝踪。
而身历三朝政移六帝。
频升中殿面对天颜。
神气消散映彻墙仞。
自见英德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嫔庶族。
皆禀涂香申明供礼。
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
各数十遍。
璋即乘之犹子也。
少所恭奉。
立性诚悫偏能呗赞。
清啭婉约有势于时。
每为都讲亦隶伦则。
京邑后附多向其尘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薛戎中唐 747 — 8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821? 【介绍】: 河中宝鼎人字元夫
少隐居于阳羡山,四十余应江西观察使李衡征辟,为从事
复署福建观察使柳冕幕府
欲构马总罪,使按问,不从意,虽百般胁迫,终不屈,遂辞职自放江湖间。
后为福建观察使阎济美副使,历、湖、常三州刺史,累迁浙东观察使
所莅皆以政绩闻,卒于任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7—821 字元夫蒲州宝鼎(今山西万荣西南)人。
客居常州阳羡山。
德宗贞元八年(792)江西从事十三年福建从事宪宗元和二年(807)为浙东从事
四年征为刑部员外郎,改河南令
八年后累历、湖、常三州刺史十二年迁浙东观察使
穆宗长庆元年(821)以疾去官,九月卒于苏州
生平见韩愈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铭》,元稹《唐故越州刺史浙江东道观察等使河东公神道碑》,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4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杜牧唐 803 — 8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852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牧之
杜佑孙。
文宗大和二年进士
初为弘文馆校书郎
曾入江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与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历监察御史,黄、、睦诸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
武宗会昌中,历迁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刘从谏守泽潞,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
作《罪言》,论朝廷用兵之策。
后泽潞平,略如其言。
又曾注《孙子兵法》。
善属文,工诗,世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后得病,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
有《樊川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因称“杜樊川”;尝为淮南节度掌书记,称“杜书记”;曾官司勋员外郎,称“杜司勋”;官至中书舍人,称“杜舍人”;开元中曾称中书省紫微省,称中书舍人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世人为区别于杜甫,又称之为“小杜”。
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同年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团练巡官
其后沈转宣歙观察使随赴宣州
七年牛僧孺之辟,在扬州淮南节度府推官,后转掌书记
九年长安监察御史,后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837)宣州团练判官
四年复回长安,任左补阙,后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迁池州睦州
宣宗大中二年(848)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转吏部员外郎
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五年入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中书舍人,卒。
临终作《自撰墓志铭》。
新、旧《唐书》有传。
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叙其生平尤详。
杜牧晚唐杰出之诗人与散文家。
好读书,善论兵,曾注《孙子》。
自诩留心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以济时命世为己任。
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文,痛陈藩镇之祸与时政之失,颇有见地。
作文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诗学杜甫,其五古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堪称晚唐独步
然长于律、绝,其绝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扬州韩绰判官》、《华清宫绝句三首》等尤为脍炙人口。
杜牧诗歌之主要特色为俊爽圆纯,明胡应麟称之曰“俊爽”(《诗薮》外编卷四);清刘熙载谓“雄姿英发”(《艺概》卷二);宋敖陶孙喻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诗评》)。
杜牧好议论,故其诗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
”(《唐音癸签》卷八引徐献忠语)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
诗文之外,书法、绘画皆有相当造诣。
所著《樊川文集》20卷,为其甥裴延翰编。
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缪钺有《杜牧诗选》,台湾学人谭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资料汇编》。
全唐诗》存诗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其中1首为残诗。
唐诗汇评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
沈传师廉寨江西,辟为团练巡官;沈徙镇宣歙,亦从之。
府罢,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掌书记,颇好游宴,纵情声色。
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旋分司东都
开成中,历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
会昌二年,出守黄州,历睦二州刺史
大中二年,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终官中书舍人
知兵,善古文。
工诗,尤擅七言近体,清丽俊爽,自成一家,与李商隐夺名,亦称“李杜”。
其甥裴延翰集其诗文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
后人复摭拾集外诗文为《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多杂他人作品。
全唐诗》编诗八卷,其第七卷几全为许浑诗。
词学图录
杜牧803-852字牧之杜佑孙。
京兆万年(今西安)人。
官至中书舍人
人称杜甫为"老杜",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有《八六子》等词。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
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出任黄、、湖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紫薇”。
晚年居长安城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
诗风明快,长于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
曾作《寄牛相公黄鹤楼崔侍御宴》《送王侍御夏口座主幕》等。
全唐诗补逸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大中七年,五十一岁。
(据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会昌伐叛编证》一文所推定之结论。
)补诗一首。
字牧之
驾部员外郎从郁子。
进士
复举贤良方正
文宗朝官殿中侍御史
左补阙
膳部比部员外郎
黄池睦三州刺史
司勋员外郎
吏部
湖州刺史
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
中书舍人
卒年五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杜牧《献诗启》
某苦心为诗,唯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裴延翰《樊川文集后序》
窃观仲舅(按指杜牧)之文,高聘夐历,旁绍曲摭,洁简浑园,劲出横贾,涤濯滓窳,支立欹倚。
呵磨皲瘃,如火照焉;爬梳痛痒,如水洗焉。
其抉刎挫偃,敢断果行,若誓牧野,前无有敌;其正视严听,前冲后銮,如整冠裳,祗谒宗庙;其甜蛰爆聋,迅发不慄,矜大吕劲呜,洪钟横撞,撑裂噎暗.戛切《韶》、《濩》;其砭熨嫉恶,堤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膏痈于未穿。
栽培教化,翻正治乱,变醨养瘠,尧醲舜薰,斯有意趋贾、马、刘、班之藩墙者耶!
……其馀述喻赞诫,兴讽愁伤,易格异状,机键杂发,虽绵远穷幽,脓腴魁 ,笔酣兴健,窕眇碎细,包诗人之轨宪,整扬、马之牙阵,耸曹、刘之骨气,掇颜、谢之物色,然未始十拔斸治丰,縆幅道义,钩深于经史,抵御于理化也。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
新唐书本传
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善属文,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
为诗情致豪迈,人号“小杜”。
才高,俊迈不羁,其诗豪而艳,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杜牧之风味极不浅,但诗律少严;其属辞比事殊不精致,然时有自得为可喜也。
《蔡百衲诗评》
杜牧之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有类新及第少年,略无少退藏处,固难求一唱而三叹也。
《臞翁诗评》
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
郊、岛、元、白下世之后,张祜赵嘏诸人皆不及牧之,盖颇能用老杜句律,自为翘楚,不卑卑于晚唐之酸楚凑砌也。
《唐诗品》
牧之鄠社遗风,名家远绍。
其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然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虽云矫其流弊,而持情亦巧。
或者比之许浑,两人之作,南北异调,了了可辨,岂风气囿诸情性,不能自达干中声者乎?
席先辈,西北居多,而含宫调徵,各谐其节,未有如牧之者。
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唯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骚坛秘语》
牧之)主才,气俊思活。
中唐绝,如刘长卿韩翃李益刘禹锡,尚多可讽咏。
晚唐李义山温庭筠杜牧许浑郑谷,然途轨纷出,渐入宋、元。
多歧亡羊,信哉!
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划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
……自牧之后,诗人擅经国誉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
《诗源辨体》
杜牧才力或优于浑,然奇僻处多出于元和。
五七言古恣意奇僻,且多失体裁,不能如韩之工美,援引议论处益多以文为诗矣。
其仄韵亦多上、去二声杂用。
《诗源辨体》
杜牧亦尚奇尚意而又以老硬为主,实僻涩怪恶也。
宋人之法多出于此。
《诗源辨体》
杜牧七存律出意虽深,而造语实僻。
《唐音审体》
樊川笔健调响,而绝少全璧。
如《甲雁》诗前半绝唱,而后幅殊劣,岂非恨事。
《唐诗别裁》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
配以义山,时亦称“李杜”。
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
方岳《深雪偶谈》所谓“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以自见其长”也。
《四库全书总目》
诗冶荡甚于元、白,其风格则实出元、白之上。
《雨村诗话》
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
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
中唐以后,小杜才识,亦非人所能及。
文章则有经济,古近体诗则有气势,倘分其所长,亦足以了数子。
宜其薄视元、白诸人也!
杜牧之与韩、、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
樊川真色真韵,殆欲吞吐中晚千万篇,正亦何必效杜哉!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
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
玉溪生“高楼风雨”云云,倾倒之者至矣。
《唐七律隽》
元、白而下,牧之较有气骨,然七律多随笔而出,于锻炼之功殊缺也,实开宋人生涩一派。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盖以气味相近故也。
虽与熟滑卑调不同,而初盛典型荡然矣。
曾国藩《大潜山房诗题语》
山谷学杜公,七律专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
东坡学太白,则以长古之气,运于律句之中。
樊川七律,亦有一种单行票姚之气。
余尝谓小杜、苏、黄,皆豪士而有侠客之风者。
《东目馆诗见》
牧之五言浩灏,却仍是白描。
虽题咏好异于人,而识解既大,风调高华,笔如辘轳,亦无懈可击。
熟于军计,洞知形势,故其议论利弊,胸开眼大。
发于吟咏,焉得无寄托?
数诗人治才,牧之实第一。
诚斋曰:“不是樊川珠玉句,日长淡杀个衰翁。
”亦谓其味耐寻也。
其出与元、白同源,古风愈况,时伤浮露,无复春容。
律诗、绝句情韵覃渊,足以方驾龙标,囊括温、李。
《瓶粟斋诗话》
晚唐小杜诗纵横排宕,得大家体势。
其诗大抵取材汉赋,而极于骚,遗词用字,绝不沿袭六朝人语,所谓“高摘屈宋艳,浓熏班马香”者,可以知其祇响矣。
独是才多为患,其性又能刚而不能柔,遂未能一洗凌杂粗悍之病。
《诗学渊源》
其诗情致豪边,而造语精密,不落粗疏。七言歌行,风调尤胜,唯古诗声调未化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玄炜初唐 638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06 【介绍】: 博陵安平人本名晔
高宗龙朔中举明经。
武周长安元年天官侍郎四年凤阁侍郎
宋璟张昌宗不轨事,玄炜颇助,以诛二张功,为中书令
俄拜博陵郡,罢政事。
后贬谪古州,道病卒。
谥文献
有《文馆词林策》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